Search


[時間的距離]

談六四,近年有一個說法,過去太久了,變得離身,感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[時間的距離]

談六四,近年有一個說法,過去太久了,變得離身,感覺也失去了.

但真正的藝術家,可以把遠去的東西,融匯吸納再提煉,重新注入生命.

最初聽到莊梅岩想寫一齣關於六四的話劇,擔心的不是政治干預(她這種人根本沒可能影響得到).我反而諗,六四歷史已重溫了多年,做記者的我們也為報導要找新角度而費煞思量,如何寫出新角度?「六四劇好難寫」並無懸念.

兩個月之前曾經訪問莊梅岩,她透露,此劇內容是圍繞一對年老夫婦,終老之前,希望去拜祭一下命喪槍下的兒子.這對夫婦不是傳媒裡常見的抗爭型「天安門母親」,而是幾十年來三緘其口,私下承受創傷的一對孤獨老人.

莊梅岩承認,這創作面對一些難題:話劇以廣東話演出,對白口語化(她的作品一向有本土香港味,粵語對白抵死啜核),但今次場景明顯是北京,具體的地域設定如何處理?另外,老年角色會由年輕演員演譯,處理上如何合乎情理?

幸好今次找來資深舞台劇人李鎮洲擔任導演,把這些難題一一處理了.

莊梅岩曾透露,她思考了多年如何寫好這齣六四劇,一直找不到着力點,直至她因為跟自己年老的父母相處,才想到從逝去的亡魂的角度,回看人世,冷眼旁觀老人受到折磨,終於找到那團創作之火.

苦等了兩個月,終於入場觀看了《5月35日》首演,才明白那個亡魂的觀點.

我認為,亡魂的觀點,如同俯瞰蒼生,這中間相隔了三十年時間的距離.常人覺得,時間會令記憶褪色,令情緒歸於平淡,令人心情平伏.

但莊梅岩的劇本卻利用了時間的優勢,1989年6月4日發生的事,並沒有在清場之後完結,真正的核心是在之後,隨時間流逝而發酵醞釀.一對平凡的老夫老妻和他們身邊人的日常生活之中,一點一滴,見證人性的善良或陰暗面.

莊梅岩說,「我就是要對主角有咁平凡得咁平凡,就好像我們自己的父親母親.」她成功地把血和肉重新注入三十年前的逝者和其家人身上,讓我們重新凝視事件的本質:六四並不是關於向政權討回甚麼公道,而是關於一個家庭死了孩子,他是個有父母疼愛的孩子.這麼多年,父母不但要壓抑這段記憶,連公開拜祭,大哭一場的自由也被狠狠阻止.

我經常跟莊梅岩討論,創作話劇和新聞記者有何分別.記者恒常因為追逐事實的細節而迷失,藝術工作者則可以挖入事物深處去到矇矓的真實感覺.她說:「藝術創作要將啲嘢昇華既,劇場有時是慾望橫流的夜店,有時是讓人得到安慰的教堂,有時是教化觀眾的學校.」

今次這套《5月35日》究竟是演活了甚麼功能?我不知道.我只知道,這一套關於六四的劇,看到我笑住喊,喊住笑.而我旁邊那位眼淺的觀眾,喊濕了三張Tempo.

《5月35日》31/5-2/6 的5場已滿座,7月26-28日加開的最後5場剩下小量門票.請珍惜入場的機會,當我們還可以.

我兩個月前訪問莊梅岩:
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…/%E4%BB%80%E9%BA%BC%E4%BA%BA%E8%A…

購票資訊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tage64/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,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,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,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,滿腦子是怪念頭,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。
View all posts